找到6条文献
获取范围
资源类型
年份
语种
来源数据库
作者
机构
已选择0清除批量引用
排序:
相关度
出版时间
被引频次
每页 20 条
< 1 / 1>
1.红茶菌微生物分离混合发酵生产
periodical_zgspxb201502007
[期刊论文]林娟叶秀云曹泽丽-《中国食品学报》CSTPCD北大核心EICSCD2015年2期
摘要:目的:从福建民间收集“红茶菌”样品,从分离微生物,以不同种组合进行混合发酵生产红茶菌”.方法:对分离得到微生物进行形态学观察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并对不同种组合发酵生产红茶菌”与传统酿造的“红茶菌”进行成分和感官的比较.结果:从“红茶菌”样品分离得到3株酵母和3株醋酸,分别为酿酒酵母、拜耳接合酵母、近平滑假丝酵母、葡糖醋杆、醋杆、汉氏葡糖醋杆,其中近平滑假丝酵母和汉氏
红茶菌分离混合发酵功效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被引:42下载:1
2.目录红茶菌纤维素产生的筛选、鉴定发酵条件优化
thesis_D01052375
[硕士论文]李昊燃微生物学河南大学2016
摘要:纤维素发酵工艺进行了初步优化。  首先从实验室提供红茶菌混合分离出产细纤维素株,并对这些能产生细纤维素株进行遗传稳定性实验,筛选出产量较高,遗传性状稳定株,经过生理生化和16S rDNA分子鉴定为葡糖杆科醋酸杆种,并对其产生膜进行电镜和红外光谱扫描,确定其产物为细纤维素,并对实验室生产纤维素进行了度检测,经计算得到BC度为98.02%。  对醋酸杆
红茶菌纤维素醋酸杆株筛选种鉴定发酵条件工艺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被引:4下载:290
3.目录红茶菌发酵黄浆水的代谢组与宏基因组分析及一株耐高渗酵母的益生特性研究
thesis_Y4057903
[博士论文]涂传海食品科学与工程南京农业大学2020
摘要:民间传统茶饮料,蕴含着丰富微生物资源,许多研究者从红茶菌分离出了大量株,其中不少具有很好生产发酵性能。  为了充分利用资源,缓解环境污染问题,本研究以黄浆水为发酵底物,红茶菌发酵起始物,进行饮料开发;并对红茶菌发酵后的黄浆水进行了物质分析、代谢组学和宏基因组学分析,揭示了其中的物质变化规律和微生物组成以及多样性等生物学特征。然后采用高糖培养基富集培养和传统的平板分离化的手段,从黄浆水
红茶菌黄浆水发酵基质代谢组学宏基因组耐高渗酵母益生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被引:2下载:36
4.目录葡糖酸醋杆鉴定红茶菌纤维素的合成
thesis_D185777
[硕士论文]周艳微生物学安徽农业大学2011
摘要:红茶菌是一种流传于民间具有保健功能的酸性饮料,因其清香可口,制作简便,而且具有多种保健功能,一直很受人们的青睐。国内外学者研究红茶菌所用的材料多是来自于民间,民间红茶菌株大都没有经过化,种混杂,易染杂,造成红茶菌液成分的波动,不利于红茶菌生产和推广。近期出现用混合培养红茶菌研究,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对红茶菌主要发酵株葡糖酸醋杆种鉴定文献报道较少,本文对从不同样品
汉逊氏葡糖酸醋杆种鉴定红茶菌纤维素
在线阅读
下载
引用
被引:4下载:214
5.目录醋酸分离、鉴定及其产出细纤维素的研究
thesis_Y3285148
[硕士论文]王延斌轻工技术与工程;发酵工程南京工业大学2017
摘要:比,并对混发酵提高BC产量的作用机理进行研究,为进一步研究与应用BC提供理论基础。  本文得到的实验结果如下:  (1)从实验室保藏红茶菌培养液中,共分离化得到25株BC产生,生理生化试验和糖发酵试验将这25株BC产生分为三组,选择各组中BC产量最高的A-4、B-8和C-2(BC产量分别为1.402、1.273和0.621 g/L)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试验,将测序结果输入NCBI用
纤维素发酵工艺醋酸分离红茶菌
引用
被引:1
6.附二科学技术研究成果奖localchronicleitem_370890
[地方志]来源:山西科学技术志地区:山西省
在线阅读
下载
已选择0清除批量引用
1

手机版

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 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