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
文摘阅读:
全文阅读:
下载:
第三方链接:
[成果]
1700350293
北京
R51
应用技术
疾病预防控制及防疫活动
公布年份:2016
成果简介:中国在全球首次报道人感染H7N9禽流感,因其潜在流感大流行风险而引起国际社会高度关注。课题组针对新发传染病H7N9的潜伏期、疾病严重性等关键流行病学参数,以及关闭活禽市场是否有效等国际科学界尚未解决的难题,运用多学科交叉技术,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取得了以下重大科技创新:创建了全新的“反转”时间序列模型,精确计算了H7N9的潜伏期,中位数为3.1-3.4天[Lancet 2013a; Lancet 2014],平息了国际科学界的争议,并被WHO和国家卫生计生委的诊疗和防控方案及时采纳,将潜伏期从“一般7天之内”改为“3~4天”,将密切接触者的医学观察期限自“末次暴露后10天”改为“7天”。全球首次报道H7N9存在轻症病例,即其疾病谱存在“冰山现象”[BMJ 2013]。利用bootstrap和生存分析技术,克服了正在住院治疗患者最终结局不确定、轻症患者漏报等因素的影响,证明了H7N9住院病例的死亡风险为36%(95% CI:26-45%),其疾病严重性低于H5N1,但比季节性流感高[Lancet 2013b]。在2013春季以后的3波疫情中,再次证明了该结果的准确性[Euro Surveill 2014],为大流行风险评估提供了直接证据。构建了大空间尺度传播动力学预测预警模型,精确预测了H7N9在亚洲传播风险较高的地区,包括中国一些尚无疫情的城市、孟加拉国、越南湄公河三角洲,印尼和菲律宾部分地区[Nature Commun 2014]。全球首次定量证明了关闭活禽市场,可阻断H7N9病毒从禽到人传播的97-99%[Lancet 2014],并在第2波疫情中再次验证[EID 2014],促使国家卫生计生委在H7N9防控方案中,明确要求采取关闭活禽市场的措施以控制H7N9传播。项目组发表SCI论文15篇,发表在Lancet (3篇), Lancet ID, BMJ, Nature Commun等国际权威杂志,影响因子总计241分。3篇Lancet论文均为最近10年被引频次排在相应学科前1%的ESI高被引论文,其中两项研究在Lancet同一期以快速通道发表,分别配发了美国NIH著名流感专家Cecile Viboud和英国著名动物传染病专家Guillaume Fournié撰写的述评,认为一项研究“及时提供了当时最好的H7N9疾病严重性的估计”,另一项“充分证明了关闭活禽市场可有效阻断H7N9病毒从禽到人的传播”。该系列研究获评"2013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首位。研究成果阐明了H7N9的潜伏期、疾病严重性、传播风险、干预效果等科学难题,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病例管理、疫情防控策略,开展预测预警提供了重要科学证据,产生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