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取
文摘阅读:
全文阅读:
下载:
第三方链接:
[成果]
1700320545
北京
R730
应用技术
医学研究与试验发展
公布年份:2016
成果简介:肺癌是中国发病率、致死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每年新发肺癌病例约70. 5万,年增长26.9%,非小细胞肺癌约占80%。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是国内外面临的重大课题。中医药是中国防治非小细胞肺癌的重要特色,但缺乏同行认可、可推广的临床方案。该项目组围绕理论研究、治疗方案制定、疗效评价、循证指南等关键问题,依托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历经近20年深入研究,取得了创新性成果。第一,首次提出了中医药治疗肿瘤的“固本清源”理论:“固本清源”理论是该项目组在“扶正培本”学术思想基础上进一步的完善和发展,代表恶性肿瘤中医药治疗特色的新理论。“固本清源”是指中医药对肿瘤的治疗一方面要固护机体“正气”,提高患者的防病抗病能力;另一方面祛除肿瘤发生、发展的致病因素,从源头上控制形成肿瘤的“邪毒”。第二,在“固本清源”理论指导下,创建了“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治疗方案”:该项目组通过文献系统分析、临床调查、专家咨询、首次按照《WHO药物与食品应用指南证据分级标准》评价选用相应的中成药和辨证处方、率先将循证医学证据标准应用于中医疾病诊疗规范的制定,根据“固本清源”理论,提出了中医防护治疗、巩固治疗、维持治疗、加载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治疗方案”,规范了中医治疗,提供了有效工具与方法,推动了学术进步。第三,2606例患者多中心、大样本临床系列研究证实:以“固本清源”理论为指导的“非小细胞肺癌中医治疗方案”提高了临床疗效:晚期患者的中位生存期由单纯西医治疗的13.13月延长到16.60月,延长时间3.47月;术后两年复发转移率从24%降低到18%,降低6%;有效地减轻西医治疗手段所导致的消化道反应、骨髄抑制等;晚期和术后患者,中医药治疗均可提高生活质量。第四,通过现代生物学手段,诠释了“固本清源”理论的科学内涵:“固本”主要体现在对肿瘤生长的“土壤”内环境的调控作用,通过抑制TRPV1信号通路、降低E-Cad、N-Cad、Vimentin蛋白表达、抑制VEGF/VEGFR信号通路等调节机体内环境平衡。“清源”表现在对肿瘤细胞“种子”生物学行为的干预,通过Wnt通路、NF-κB、ABCG-2蛋白表达等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凋亡、逆转多药耐药达到控制肿瘤生长的目的。以上研究从分子生物学层面,诠释了“固本清源”的科学内涵。该成果国内首创,国际领先,经学会发布,规范了临床诊疗行为,有力推动了中医药防治水平的提高,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推广内容,在全国65家医院应用86147例,提高了疗效,降低了直接医疗费用19. 8亿(占全国患者1/10),社会和经济效益显著。获发明专利6项、著作权2项、研发新药2种、院内制剂3种;代表性论文120篇(SCI、EI收录37篇),他引总频次1878次,单篇最高他引228次。